如今,全球的军事较量已经深入到地下深处,甚至达到数十米或上百米的深度。就在最近,美国的一架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了一颗重达13吨的巨型炸弹,目标是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军事设施。这种由美国军方研发的钻地炸弹,专门用于摧毁中国和俄罗斯的地下指挥中心,这一举动释放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:全球战略平衡可能正在悄然改变。虽然这些事件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看似遥远,但它们的影响无疑会波及全球各个层面。
回顾冷战时期,美苏两国激烈对抗,尤其是在地下设施的建设上,苏联将指挥中心和核弹发射井藏在地下,试图通过这些措施增强自身的战略安全。美国见此情景,意识到必须有应对之策,钻地炸弹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。最初的钻地炸弹携带着核弹头,威力虽大,但使用时风险极高,双方都不敢轻易启动。随着时间推移,到了70年代,美国开始研发常规钻地炸弹,重点提升其穿透力和爆炸效果,既能打击坚硬的地下目标,又避免了引发核战争的风险。
随着冷战结束,这类武器的研发一度停滞,但进入21世纪后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现代战争愈发依赖高科技,地下设施成为各国保护核心资产的重要屏障,难以打破的“金钟罩”。美国显然不甘落后,再次启动了钻地炸弹的升级计划。最著名的当属GBU-57/B,也被称为“大规模杀伤性钻地炸弹”(MOP)。这款炸弹重达13.6吨,内含2.4吨高爆炸药,能够穿透60英尺的加固混凝土或200英尺的土壤,专门用来摧毁深埋地下的军事目标。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,美军发现原有的GBU-28钻地炸弹对深层目标的打击力有限,于是空军向波音公司提出需求,随后研发了MOP。2007年,这款炸弹首次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场进行了测试。
展开剩余78%2011年,MOP正式服役,并首批交付给了美国空军。值得注意的是,MOP的唯一投送平台是B2“幽灵”隐形轰炸机。这款飞机能够悄无声息地飞越目标上空,将MOP精确投下,然后迅速脱离。2025年6月,MOP首次在实战中亮相,当时美军派出了7架B2轰炸机,从密苏里州的惠特曼空军基地起飞,飞越半个地球,投下14枚MOP,目标是伊朗的福尔多和纳坦兹核设施。此次代号为“午夜之锤”的行动,旨在削弱伊朗的核能力,但效果却有些出乎预料。美国国防部宣称造成了“严重破坏”,但根据情报显示,伊朗的核心设施基本完好无损,核计划只不过被推迟了几个月。MOP虽然威力巨大,但并非万能。
在此后的几年里,美军并未停下脚步,而是持续对MOP进行改进。据《战区》杂志报道,当前美军正在测试一种新型智能引信,它能够根据目标的深度自动调整爆炸时机,从而提升破坏力。另外,还有消息称,美军计划将更轻便的GBU-72/A(5000磅级)整合进B2的武器库,从而提高战术灵活性。这些举动表明,美国对钻地炸弹的投入并非无的放矢,而是精心准备、具有战略意义。显然,MOP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中东,其主要矛头早已指向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。
美国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战略,如今则转向了中俄的地下指挥所。随着美国对钻地炸弹的不断研发和使用,中俄自然也不可能坐视不理。两国早已在地下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巨资,力图将防御做到极致。中国在地下工事建设上的历史悠久,冷战时期便有“深挖洞、广积粮”的传统,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后,地下设施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西山指挥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它深埋地下,能够承受核打击。如今,北京西南的青龙湖地区正在建设一座超级地下指挥中心,卫星图像显示,这座设施占地1500英亩,面积是五角大楼的十倍。2024年中期,卫星影像显示该地区已有上百台起重机在施工,数十米深的坑道、混凝土隧道和掩体一应俱全。这座新指挥中心专门设计用于抵御美军的钻地炸弹。
俄罗斯方面也不甘示弱,在乌拉尔山脉的亚曼套山有一个神秘的基地,美国卫星从90年代开始便在持续监控。附近还有一个封闭的小镇梅日戈里耶,居民约几万名,官方称其为采矿或储存物资的地方,但美国情报界普遍认为,这里很可能是一个核指挥中心或武器库,深埋地下几百米,连核弹也未必能够摧毁。莫斯科地下还有一条神秘的“地铁2号线”,据说连接了克里姆林宫和多个指挥点,战时用于疏散高层政府人员。
中俄为何如此重视地下设施的建设?答案很简单:现代战争的核心是信息和指挥,地下指挥所正是大脑所在。保住了大脑,才能确保战争中的继续作战能力。面对美国的MOP这种重型钻地炸弹,中俄的地下设施也有其独特的优势。MOP号称能够穿透200英尺的土壤或60英尺的混凝土,但中俄的设施很多埋得更深,有些甚至隐藏在山体内,天然的地形就为其提供了额外的保护。例如,伊朗的福尔多核设施便是建在山体内部,尽管MOP投下后没有完全摧毁它,这为中俄提供了不少启发。
然而,光有深度并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,防空系统同样至关重要。MOP虽然强大,但也依赖B2轰炸机来进行投送,而B2的隐形能力在中俄的防空系统面前,未必还能像过去那样无声无息。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据称能够干扰隐形飞机的信号,而西北工业大学还在研发超远程防空导弹,其射程可能超过2000公里。俄罗斯的S400和S500防空系统同样强大,能够在B2靠近目标前将其击落。这些先进的防空技术,让MOP的威胁有所减弱。
尽管如此,MOP的出现无疑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,它带来了更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。MOP本身便是一种威慑信号,美国的意思非常明确:无论你藏得多深,我都能找到办法打击你。这一能力迫使中俄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,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的防御投入,或研发新的反制武器。这样一来,全球的军备竞赛势必加剧,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将进一步升温。尤其是美国在2025年对伊朗使用MOP后,国际社会必然会更加关注这一武器,中俄肯定会采取措施进行反应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MOP并非无敌。伊朗的经历表明,深埋的目标并非那么容易摧毁。中国的“北京军事城”深达数百米,俄罗斯的亚曼套山更是深不可测,MOP的穿透能力未必能够应对如此深度的设施。而且B2轰炸机的生存能力也在不断下降,随着中俄防空网的加强,B2能否顺利到达目标上空仍然是一个巨大疑问。
美军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,因此他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打击手段,比如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类导弹能够突破现有的防空系统,并携带钻地炸弹头打击地下目标。一旦这种武器成熟,它的威胁将远超现有的MOP。
从政治层面看,MOP的出现无疑会促使中俄加速军事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